欢迎阅读《福建师范大学校报》 - 福建师范大学

返回首页   第631期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毛泽东:遨游书海的伟人
查看:70   
■ 何培基(我校校友)  
毛泽东是一位大学问家,酷爱读书,一生与书为伴,以读书为乐,终于成为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革命家、思想家,又是一位堪为人师的读书家。
“毛泽东是书海、人海、政海、民族抗争之海的弄潮儿”。
“毛泽东生涯八十有三,他一生做了革命家不得不做的所有事情:反对军阀、办报启智、建党建军、工农调查、行军打仗、戎机运筹、行文走笔、整顿党风、统战抗日、国共决战、建设新中国.....他挤出了大量时间阅读、阅读、再阅读,尽其所能,阅读思考,求知祛魅。”
“毛泽东通览古今中外典籍,四书五经、二十四史、楚辞汉赋李白杜甫,还读西方启蒙新学、马列经典、哲学、历史、自然科学。他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写了许多读书笔记。”著名老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书海掣鲸毛泽东》一文对毛泽东一生作了以上精当评述。
“毛泽东是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军事家、诗词家、书法家,同时又是一位读书家。”(见《光明日报》2017.09.26)
毛泽东怎样以有涯之生游无涯书海,怎样成为一位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读书家?
水有源,树有根。毛泽东并非天生的英雄,他之所以成功必有因由。为了探究这位伟人毕生的读书生涯,从其遗物去寻找答案是最有力的依据。
笔者现据《毛泽东遗物事典》(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编,汪东兴、张玉凤等为顾问)一书中“读书求知篇”的专章记载,从纪念馆现珍藏的实物、照片以及来自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中,去寻找相关的佐证。
该书是从毛泽东纪念馆藏的5000多件毛泽东遗物中挑选出数百件精品编就的,并经多方考证落实,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少年时代:养成夜读习惯
馆藏的少年毛泽东用过的一盏小桐油灯,无声地记载着他从少年时代就养成夜读的良好习惯。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曾说:“我13岁时,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白天做一个全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账。尽管这样,我还是继续读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P.345-346)少年毛泽东晚间坚持自学,经常在这盏小油灯下刻苦读书。中国的古典小说成了他主要的精神食粮。他阅读《说岳全传》、《水浒全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岳飞传》等历史小说和神话故事,且能分清这些书的精华与糟粕。
少年时代毛泽东已养成的夜读习惯,建国以后依然如故。毛泽东不知疲倦的读书精神给身边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盏不灭的灯光。毛泽东从办公室走进起居室,灯光仍然久久不息,伴着他读书,说明他老人家正在顽强的学习着。
馆藏中存有毛泽东在韶山上私塾时读过的《诗经》和《论语》,那本石刻线装本封面有毛泽东用毛笔字书写的“诗经一,润芝”字样。而那本《论语》石刻线装本,封面有他用毛笔书写的“论语下,咏芝”字样,至今仍历历可辨。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熟读《诗经》《论语》,对书中的名言警句、精彩段落,直到晚年仍可以做到随手拈来,丝毫不爽。
青年时代:孜孜不倦阅读中国古典文学
馆藏毛泽东青年时代手抄的《离骚》与《九歌》,认真工整,书写端楷。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热爱古典文学,尤其爱好中国古典诗词,边读边记。早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阅读过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等作品。现在唯一保存下来的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一本读书笔记,共92页,前边的22页是工工整整抄录屈原名篇《离骚》和《九歌》全文,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以屈原作品为主的《楚辞》十分喜爱。(P356-P357)
毛泽东不仅自己读《楚辞》和屈原作品,还向别人介绍或推荐,甚至还将其作品作为礼品送给外国朋友。1972年9月27日,毛泽东在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时,送给他一部《楚辞集注》,田中回国后把《楚辞集注》交由读卖新闻社复制,1973年9月16日读卖新闻社社长台光雄通过我国外交部送给毛泽东《楚辞集注》复制本一部。(P360-361)
延安时期:精读西方辩证法唯物论
馆藏中存有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的批示。
在哲学领域中,毛泽东系统研究了大量的哲学著作。其范围不仅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而且还读过斯宾诺莎、康德、歌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著作,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精读过的一本哲学教科书。毛泽东从青年时代便养成“无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并且做到看、思、写相结合。他读此书用力甚勤,这从他所写的大量批注中可以看出。对此书的批语多达12000字,其中最长的一条有1200字。此书的开头和其它空白处都有墨笔小字的旁批,这些旁批后来发展成为毛泽东的光辉著作《实践论》。(P372-373)
毛泽东通过发愤读书,特别是有关哲学方面的书籍,理论联系实际,概括和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丰富经验,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等哲学著作,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晚年时期:靠放大镜与大字本书
以惊人毅力坚持天天读书
馆藏《毛泽东遗物展》陈列室,陈列着一枚当年阅读书报时用过的放大镜。
毛泽东到了晚年,虽然身体衰老、病魔缠身、视力大为减退,但读书学习的精神丝毫未减,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天天读书。平装小字本的书戴高度数的眼镜都无法看,他便借助于放大镜。后来在连用放大镜看书都感到十分吃力的情况下,便吩咐身边工作人员用自己的稿费把书印成平装大字本或线装大字本来阅读。为了方便老同志阅读马列著作,毛泽东还曾提议印制马列著作大字本。
馆藏遗物中,有两副奇特的单腿眼镜,因晚年毛泽东喜欢躺在床上看书,为了让毛泽东看书方便,工作人员与眼镜店联手特别磨制了两副单腿眼镜,右侧卧时戴右边这一只,左侧卧时戴左边这一只。
毛泽东晚年患白内障这种眼病,几乎近于失明,1975年8月实施手术并获得成功。医生规定他每天用眼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毛回答“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早年胸怀“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的心愿,是一位在早岁便立下鲲鹏之志的伟人。
青年是日出之阳,壮年是日中之光,晚年是秉烛之明。毛泽东从少年直至晚年,总是孜孜不倦的追逐着光明,他以惊人的毅力刻苦读书,终生不辍,至死不休。他数十年如一日无论是在战争环境下,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在书海中遨游。
此外在《毛泽东遗物事典》“读书求知篇”专章,还有这位伟人读书生涯留下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反复深入体会。
其一:与毛泽东长相左右的《鲁迅全集》
中国现代作家中,毛泽东最喜欢的是鲁迅。读鲁迅的书是他终生的爱好。
1938年八月我国第一部《鲁迅全集》由上海出版,通过党的地下组织。由上海辗转到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得了限量版的一套。毛泽东对这套精装别致的《鲁迅全集》十分珍爱。他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1949年12月,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出席苏联。出访前夕,他亲手挑了几本鲁迅的书带走。在途中,在外事之余便利用零星时间阅读。
70年代初,毛泽东年近80,健康状况越来越差,还天天躺在床上坚持读鲁著。
毛泽东对鲁迅非常熟悉。他在自己的著作、讲座、谈话、报告和一些书信中,多次引述,并对鲁迅做过很高的评价,称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非常赞赏鲁迅的诗。在延安文艺座谈联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曾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文艺工作者,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的著作,伴随毛泽东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历程。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前夕,在他卧室的床上、桌子上、书架上许多地方都摆放着鲁迅的书。
其二:毛泽东最推崇的古典小说《红楼梦》
清人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代表中国古典小说最高思想和艺术成就的一部巨著。毛泽东对这部小说有浓厚的兴趣,是他一生中最喜欢的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他认为这是一部顶好的社会政治小说。据中南海毛主席故居的藏书目录,他翻阅或收藏过的版本有10多种。他曾说:“《红楼梦》我至少看过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毛泽东是个名符其实的“红学通”,他对《红楼梦》的见解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他曾在讲话中和文章中引用《红楼梦》中的语言或故事,以帮助说理,增加语言表达效果,并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1957年的宣传工作会议上,他用了王熙凤说的一句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来鼓励立志改革的仁人志士;在访苏时,他用林黛玉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来比喻国际形势;在1958年召开的成都会议上,用小说人物小红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来说明聚散的辩证法和事物的转化。
其三:毛泽东逝世前一年精读二十四史
在中南海毛泽东书架上摆放着全套《二十四史》。毛泽东曾说:“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二十四史记载了四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史实。全书3200多卷,800余册,约4000万字,是一部历史巨著。
毛泽东嗜爱二十四史,以史学家的禀赋、政治家的眼光精心研读。早在青年学生时代就读过其中不少名篇,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买了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他作了标点、断句,写了不少批注。曾在《晋书》的封面上写着“1975.8月再阅”“1975.9月再阅”它些字迹笔划颤抖却很清晰,是他逝世前一年亲笔写下的读二十四史这部巨著的真实记录。毛泽东对二十四史的研读和理解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在许多方面实为一般学问家所不及。
其四:毛泽东读过17遍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呕心沥血、历时19年完成的编年史著。记载了1362年史事,共294卷,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都十分推崇此书。宋神宗认为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而命名《资治通鉴》。毛泽东十分爱读这部事料丰富的历史名著,在他的的藏书中既有线装本,也有标点平装本。公务视察随身带,休息睡觉时床头总放着这部书。他一生曾圈点、阅读过该书17遍。
据毛泽东最后一名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读此书真是入了迷,全神贯注,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读几个小时。
毛泽东曾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这部书几乎陪伴了毛泽东的一生,书中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带粘住,这是一部被他读破的书。
结语:毛泽东留给我们的读书遗产是光彩夺目的庞大宝库,值得后人深入发掘,并从中领悟:
没有二十世纪中国翻天覆地的历史洪流,没有波澜装阔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就没有毛泽东;没有那些浩瀚书海的化育、滋养,也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不可能有毛泽东的诗情、才情、高度、深度。

分享到:
    
回到顶部 
福建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0484次访问,全刊已有447714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