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福建师范大学校报》 - 福建师范大学

返回首页   第657期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张恨水: 家喻户晓的通俗章回小说大师
作者:何培基(我校校友,华侨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查看:338   

    张恨水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通俗章回小说大师。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自幼酷爱文学,对小说、诗词的喜好达到了入迷程度,19岁开始写作文言短篇言情小说,1919年秋到北平,先后当记者,编辑、副刊主编,并开始创作白话通俗小说。
    张恨水这一时期出版长篇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30年代著有轰动一时的《啼笑因缘》及《水浒新传》、《水浒别传》等。九一八事变后,写成抗战题材短篇小说集《弯弓集》。自1936年起,先后写出宣传抗战,反映市民阶层悲欢离合,暴露国民党黑暗统战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及《热血之花》《石头城外》《东北四连长》《巷战之夜》等。
     抗战胜利后,写有《巴山夜雨》《纸醉金迷》《五子登科》等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长篇小说。1949年应邀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被聘为文化部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参加中国“文联”和作家协会。
     张恨水是一位勤奋高产的小说家,他艰辛而又勤奋地踏上写作生涯,他笔墨耕耘了半个世纪。其一生写了百余部书,其中有中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诗、词和散文,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他恰如其分。张氏曾坦荡自诩:“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虽然清贫但心安理得,曾在五十岁那年写诗“卖文卖得头将白,未用人间造孽钱”以明志抒怀。
     1949年夏,张恨水患脑溢症,得到党和人民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1954年恢复了写作能力,以抱病之身为国内外读者写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记者外传》等10多部小说,1956年参加了全国文联举办的作家、艺术家西北旅行团旅行观光。1959年病情加重,周恩来闻讯,让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使他的生活有了保障,能够在晚年尽力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张恨水1967年农历正月初七病逝于北京,终年七十三岁。
恨水名字多解,实为惜时励志
     “张恨水”名字起得很奇特,曾引起专家和读者的好奇,时有很多猜测,或推测其名意出于《红楼梦》,因而有女人是水做的一说,或揣摩作者心仪的意中人为女作家某冰,因而有“恨水不成冰”一说,广为流传。
     幸好张恨水仅留的一部简约的自传《我的写作生涯》作了夫子自道:我写作起先用“愁花恨水生”,后来读李后主词,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便截取恨水两字。但这仅是说明名字的出处而已。俗语说:“知父莫若子”,最令后笔者信服的说法,应属先生的哲嗣张晓水的解读,因他点明其父取名的真切命意:“为什么父亲偏要叫恨水这么一个名字,又为什么其他不恨,单单要‘恨水’呢?我还想做一些注释。他少年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很喜欢这闕词,并从中悟到了光阴的可贵,于是就截取了‘恨水’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意思是不要让时光像流水一样的白白流逝,每天都要想到自己的名字,时刻鼓励自己珍惜时间,我们从父亲笔名的命意上,也可以看到他律己是多么的严格。(见张恨水《回忆父亲》一文)诚哉斯言,惜时励志确为精准之论。笔者认为张恨水因丧父、失学、穷困的人生愁苦,便生愤世嫉俗更应惜时励志之说确为其名命意之真意。
从小博览群书 读书肯下硬功夫
     张恨水自叙称其六岁入蒙学,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论语》;十岁入私塾,读《左传》,读四书五经,读《易学蒙求》《易学读本》,初涉文言文;十一岁读《四书白话解》,读完《五经》;十三岁进私馆,两个月内,看完《西游》《封神》《三国》《聊斋》《水浒》《红楼梦》《五虎平西南》《野叟曝言》等,并开始仿《聊斋》《东莱博议》笔法作文,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始作《管仲论》得私馆先生赞赏,被誉为小才子。十六岁考进甲种农业学校,课余读《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官场现形记》,略知讽刺手法;读《桃花扇》《牡丹亭》《长生殿》了解传奇铺演法;读四六体的《燕山外史》和古诗文《唐人说荟》打下古文根基。农校解散后便失学回家,十九岁开始写长篇白话章回小说《青衫泪》。
     张恨水读书肯下死功夫,博闻强记。十来岁读过的“蒙本”《古文观止》,据其子张晓水称,其父“事隔六十年,可任选其中一篇,都可流利背诵如流”。老年的张恨水当场背诵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间竟没有遗漏一个字。儿辈听后表示惊愕,其父则说:“没有什么奇怪的,这是幼年时期下的苦功。”
     张恨水嗜书如命,喜好读书、买书、藏书。他经常到北京琉璃厂买书,精心挑选后作为藏书,并将所藏的书作为唯一遗产留给后代。1960年元旦写《示儿》七律的后四句有“手泽无多唯纸笔,心铭小有起云霞。一鞭追上阳关近,莫让前程绿影遮”,就是告诫子辈:我留给你们的就是书,你们要快马加鞭地学习,为祖国多作些贡献。
构创章回小说回目,作品风靡大江南北
     张恨水继承宋元话本手法,其独特处便是精心构创章回小说回目,作品赢得海内外读者广泛赞赏,当其时“张恨水迷”犹如今日之“金庸迷”。
      张恨水以章回小说独步当时文坛。这种小说形式,在情节安排上讲究脉络清楚、条理分明,把全书分为许多章节,称为“回”,每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承上启下的连贯性。讲述故事采用分回标目的方式,在每回的正文前用两句对偶文字做标题,称“回目”,概括本回的主要故事内容。由于章回小说故事连故事,环环相扣,符合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又可每节独立成篇,眉目清晰,便于读者间歇阅读,因而深受众多读者追捧。
     张恨水所著章回小说,在当时成为热门畅销书,长久不衰,一纸风行,洛阳纸贵。它打破雅俗界限,张氏堪称为精英文学对通俗文学改造的圣手,成为当时的一道文化奇观。
      张恨水注重小说“回目”的构制,追求“美善工整”,天造地设,既求词藻华丽、浑然天成,又运用历史典故铺演,务使上下联平仄对应,经得起读者反复推敲。当年出版的《春明外传》为张恨水之力作,每回回目都是18字成为画龙点睛之笔,出版后,热销北京、天津各地,成为当时出版界的奇迹,张恨水曾自述:“我的读者要求我不仅是内容丰富,也要求形式完美,我能辜负读者的一片心意吗?一副好的回目,会在读者的脑子里记一辈子,我花几个小时写算得了什么呢!”
一部《啼笑因缘》 成为张恨水的符号
     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写于1929~1930年,最初在上海《新闻报》副刊连载,他主要描写青年樊家树与说大鼓的姑娘沈凤喜自由恋爱的悲剧故事,中间穿插了军阀刘德柱仗势霸占沈凤喜和关寿峰父女锄奸扶弱的情节。作品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描写,不仅表现出反封建、反强权、反霸道、抗敌救国的进步思想倾向,而且也刻画出几个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樊家树是小说的主人公,虽出身豪家,但并非纨绔子弟。在婚姻上敢于冲破封建包办和门阀观念,不仅尊重和同情下层人民,而且表现出善良的心地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在国难当头时表现出一定的爱国思想。但是他在婚姻上并没有按照原来的意愿走到底,最终还是同另一个爱恋者何丽娜结合在一起。而沈凤喜是个聪敏伶俐意志薄弱的下层社会姑娘,她挚爱樊家树,却又经不住军阀刘德柱的淫威逼迫和物质引诱,他的爱情和青春被葬送的可悲结局发人深思,而军阀刘德柱是个骄横跋扈、荒淫无度、为所欲为的反面形象,是樊与沈爱情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这部小说在表现形式上虽说沿用章回体,但并没有程式化。其情节波澜起伏、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其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地方色彩十分浓郁,民情风俗的描写给小说造成一种特殊气氛。从总体观之是一部优秀的白话通俗回小说,极受读者喜爱。这部小说在报纸上连载的第一天就吸引了读者,很多读者常到报社门前等候报纸出版,以先睹这部小说为快。
     张恨水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感和热爱祖国的作家。九一八事变后,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感到极大的愤慨。他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可利用这枝笔来宣传抗日,写抗战小说。
     张恨水创作的抗战小说《八十一梦》,对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政策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以犀利的文笔对国民党反动派作了有力的揭露。张恨水曾受周恩来接见,并肯定了此部小说的斗争作用,让他感到莫大的光荣。他在《弯弓集》的序言中说:“今国难临头,必兴语言,唤醒国人。吾不文,然吾固以小说为业,略进吾一点鼓励民气之意,则亦可稍微自慰矣”。他曾在诗中疾呼:“国如用我何妨死”,“一腔热血沙场洒,要洗关东万里图”。由于张恨水积极宣传抗日,冀东日伪傀儡政权,把他的名字列入黑名单。
     总之,张恨水凭一根生花妙笔独步文坛,生动再现旧中国京沪两地的人生百态,为我们呈现一幅民国版《清明上河图》的历史长卷。
      中国上世纪上三十年代出现的“张恨水现象”是现代中国俗文学史上不可绕过的精彩一页。 

分享到:
    
回到顶部 
福建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0686次访问,全刊已有446913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