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福建师范大学校报》 - 福建师范大学

返回首页   第561期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文学育人”育来“满园春色”
———文学院人才培养纪实
作者:颜桂堤  文学院  黄荣明  □宣传部
查看:74   

    近年来,受国内就业总量减少、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影响,主要教师岗位需求逐年下降,加上全国各地985、211学校的中文专业毕业生也加入了教师岗位的竞争行列,中文专业这门传统学科的毕业生就业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困难面前,文学院坚持教师教育特色,秉承文学院文化传统,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机制,培养出一批批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人才,走出了一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人才培养新路。

课程建设高标准 构筑人才培养新桥梁


    重视课程建设是文学院一贯的传统。文学院坚持以教师教育特色求发展,以教师教育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近十年,文学院根据专业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
    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学院在原有《语文教学论》、《微格教学》、《教材教例分析》三门实践课的基础上,新增设了《中学语文基础名篇选讲》、《文本解读教学案例分析》、《小学语文教案》、《模拟应聘》四门课程。《中学语文基础名篇选讲》课程遴选了72篇中学课文基础名篇,由20多位教授接力授课。《文本解读教学案例分析》选取高中40篇课文作为文本解读案例进行分析。这一系列课程学习大大丰富了师范生专业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师范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这一专业优势,对提高师范生教学素质技能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升了师范生教师招考面试的竞争力。
这些课程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学院的这些课程设置对我们师范生很有帮助。在《中学语文基础名篇选讲》课上,我们可以聆听老师讲授中学课文,整体感知中学课文内容,探索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而在选修赖瑞云老师的《文本解读教学案例分析》课后,我才明白文本解读对上好一堂语文课是多么重要。”蔡惠君说。蔡惠君是文学院毕业班的学生,对于立志成为一名教师的她来说,这些课程对她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她也从中获益匪浅。
近十年来,文学院一大批教授直接参与了中学语文课改,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提高师范生的素质技能。如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等多部文本解读畅销书,以及他带领十几位教师编写的中学语文教材;还有潘新和教授写作方面专著,已成为许多学生的案头书。
    文学院教学改革在受到学生欢迎的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9年汪文顶教授、赖瑞云研究员领衔开展的“实施‘1+4’模式教改,提升师范生语文阅读教学能力”教学改革项目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赖瑞云老师主讲的《语文教学论》也获批为国家精品课程。
    中文作为百年师大的一门古老学科,名师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这是文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同学们在这里问学求知,接受文学传统的熏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著名作家叶圣陶、靳以、胡山源,学者董作宾、严叔夏、黄寿祺、俞元桂等名师都曾在中文系任教过,他们的成就已经载入史册,而他们的人文精神也成为了文学院的宝贵财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而今,借助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方面的雄厚师资力量,文学院为本科生精心设置了文学创作的启蒙课程。如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著名小说家陈希我、余岱宗、著名诗歌评论家王珂等,为一年级学生开设“文学创作论”、“小说导读”、“散文导读”和“诗歌导读”等课程,让学生尽快进入文学的世界,迅速点燃学生创作的火花。

多管齐下练技能 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郑家建院长提出,要采取一切措施,把就业这一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包括做好应聘前的“临门一脚”。由于学院各项措施既具体又落实,近几年文学院继续保持高就业率。2013年高达96.7%。这些高就业率显然得益于学院采取了一系列强化训练措施,促使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学院每年都会开展一系列全面拓展师范生素质的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笔”(硬笔、粉笔、毛笔)、朗诵、演讲、辩论等专题讲座和比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学们也在比赛中增长知识,练就一身本领。特别是近几年来,根据教改的要求,学院又开展说课、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活动。学院将这一系列活动与师范生的专业教学密切配合、相辅相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技能。
   文学基础扎实,综合素养全面,成就了师范生强大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中小学招考前,学院没有忘了给同学补上关键的“临门一脚”。在教师招考前,学院举办了一系列模拟应聘,加强师范生考前辅导。模拟应聘主要是按照教师应聘面试的模式,在面试前,对毕业生再进行逐个打磨,强化毕业生的教学技能、素养,以增强面试的竞争力。同时,学院还邀请中学骨干教师为毕业生开设教师招考的笔试、面试技巧专题辅导讲座,组织名师专家对模拟面试进行面评辅导。
    “在全省中小学教师招考前,学院邀请语文教学界知名专家、特级教师陈日亮、王立根,以及全省各地20所中学语文教学骨干、实习学校领导,以模拟应聘、实战演练的方式,对学生模拟应聘情况进行现场点评、指导,从中我们也明确了教师招考面试的技巧和特别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这些让我们受益匪浅,对我们在教师招考中非常有帮助。”2010年毕业于文学院、现就职于福州一中的赵坤说。
    而经过这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训练后,同学们在教师招考的优势也立马显现出来。在模拟应聘时,蔡惠君把在《文本解读教学案例分析》学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惠君牢记老师说过的教师本人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于是她在解读《氓》这篇课文时,她挑选了《诗经》中其它诗歌与《氓》进行对比解读,《诗经》中其它诗歌更多的是体现女性的屈服的态度,这种对比解读形成很大的反差,很好地阐释了《氓》这首诗中女性的反抗精神。她的这种解读令人耳目一新,受到了指导老师好评。课上赖瑞云老师评价说:“一篇课文,大家基本都看得懂,但课文的深层意蕴却需要教师挖掘并呈现出来,老师要把文本中‘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那层意蕴解读出来,而不是按部就班宣讲教辅书上的知识。”
    在文学院,这种独到、新颖的文本分析解读能力,给师范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增添了制胜的砝码,面试时往往给评委耳目一新的感觉,最终获得好评和高分,有的中学当场拍板,立即与面试的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
    文学院的“临门一脚”受到学生广泛欢迎,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本科生161人报考教师岗位,有135人通过笔试、入围率为84%。2012届在全省中小学教师招考岗位数减少且一些地区或学校的岗位招考条件更加苛刻的情况下,学院通过实效的就业指导使得2012届毕业生教师招考笔试入围率、面试录取率大幅提高,笔试入围率达89.25%,面试通过率达90.36%。在竞争更为激烈的情况下,2013届毕业生教师招考面试通过率达91.5%,就业率达96.7%。
    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提升了就业率,而且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二、三年级学生朱春洁、蔡惠君、林辰靓、郑宇然、陈晨、赵呈霁、潘茸绒等同学组成的挑战杯团队,以作品《闽台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及其互补性前瞻》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获得了二等奖。他们精心设计的 “小闽哥”、“阿台妹”两个卡通人物形象给人耳目一新,独树一帜的设计也得到了现场问辩专家的赞赏与肯定。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十三期简报及竞赛官网还以《“小闽哥”携手“阿台妹”:两岸文化产业专业探索》为题进行了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

搭建文学高平台 为梦想启航再添动力


    作为福建师范大学最悠久的院系之一,文学院构建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文学院夯实科学研究平台,很好依托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个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省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等平台,实现科研、教学良性互动,产生丰硕成果。文学院努力构筑高水平教学平台,依托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文科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成果奖,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大大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正是拥有了如此众多的高平台,文学院学子的“文学梦”才能在更高的起点扬帆起航。
    一提起《闽江》,想必很多文学爱好者都感到很熟悉和亲切。作为学校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刊物,从1958年创刊至今,《闽江》已经走过了五十多个年头。这个在福建高校中享有“北有师大《闽江》,南有厦大《鼓浪》”美誉的文学刊物,曾一度与北京大学的《早晨》、武汉大学的《珞珈山》等高校文学刊物相媲美。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这方沃土滋润了一代代青年才俊,一群群翩翩少年也在这里成长成才。他们在这里砥砺写作技巧、建立表达自信的话语平台,他们以能在《闽江》上发表文章为至高的荣誉。现在,《闽江》已经成为文学院的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中文人心中的一种信仰、一个解不开的文学情结。而在这一方文学沃土上更是孕育了一批批才子才女: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周涛少将,著名作家陈章武、福州市文联原主席陈章汉,陈瑞统、戴冠青、陆昭环、陈志泽等一批全国作协会员,著名诗人、《生活创造》杂志社社长蒋庆丰,“百花文艺奖”获得者、青年作家陈希我,“冯牧文学奖”获得者、青年评论家谢有顺等等,他们曾经都是《闽江》的主编、编委。
    “沙漏无言”,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事物终将改变,但《闽江》文学梦会在一代代中文人手中传承不变。
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力争让培养的学生能写擅写,能说会道,具有才子风格,而不仅仅有“才子气”。为此,学院从专业特点入手,以提高文学创作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组织优秀师资,强化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作品导读的教学。
    在文学院浓厚的文学创作氛围的熏陶下,同学们的创作热情日益高涨,并把这种热情转化实践创作。学院继承发扬文学创作传统,从2009年开始,开展了“文学创作大奖赛”。文学院院长郑家建教授说:“文学创作作为文学院传统品牌,不能忘也不能丢,必须全力办好,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优质品牌。”
    作为文学院的品牌,文学创作大奖赛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每一届都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大家都踊跃参加。薛昭曦是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平时热爱文学的他已经参加了四届文学创作大赛了。“2009年,文学院举办了首届文学创作大赛,我诚惶诚恐地投了稿,一篇写自己童年经验的散文《山村夏夜》获得了三等奖。”这次的获奖,对于薛昭曦来说,就像在眼前豁然开了一扇门,儿时的梦想又浮上了心头。薛昭曦坦言,文学创作大赛激发了自己的创作激情,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尝试着创作诗歌和散文,开始在《福建师范大学校报》和《闽江》刊物上发表诗歌和散文。他也连续四届在文学创造大奖赛中获奖,先后获得散文二等奖、诗歌一等奖、文学评论一等奖等。
经过文学创作大奖赛的历练,薛昭曦的文笔渐渐成熟,他也开始尝试着走出校园。2012年,薛昭曦被《福建日报》推介为副刊“武夷山下”的“文学新人”,并被评为本年度最佳新人新作奖。今年,他的诗歌作品也刊载于《海峡诗人》夏季号“新锐”栏目。8月,他如愿以偿地加入了福州仓山区作家协会。
    走过四个年头的文学创作大奖赛,现在已经成为继《闽江》之后文学院的另一个品牌了。文学创作大奖赛已经结集出版优秀作品集三部了,分别是《沉默的歌唱》、《时间的剪刀》和《云起他乡》,第四部作品集《思想的芦苇》也即将出版。在这里,同学们筑起了文学梦、创作梦,他们在这里收获成长,收获快乐。
    2009年以来,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文学创作大赛,成绩不俗,7人次获省级以上征文活动一等奖,10人次获省级以上征文活动二等奖。“学院倡导‘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创作’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跟时代,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这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成效在学生实践创造中得到充分印证,相信学院会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文学院党委书记李建华说道。


分享到:
    
回到顶部 
福建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334次访问,全刊已有447213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