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福建师范大学校报》 - 福建师范大学

返回首页   第563期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大学语文何去何从
作者:见习记者:罗雁泽  孙梦瑶  本报记者:王明珍
查看:49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将大学语文由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由此,人大成为了继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著名高校之后又一所将大学语文调整为选修课的大学。对比此前高考改革中语文分数增加的变化,不少人大学生都表示困惑:为何在高中地位已明显提高的语文,在大学却越来越不受重视?

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


    人人网上一篇名为《慢一些,人民大学的“国际化”》的文章直接指出汉语教育在中国高校的尴尬境地,人大改大学语文为选修课的举动在社会各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语文一定要是必修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劲松老师说。“尽管它是属于意识领域,但是意识决定了行为。文化的意识、文化的精神指导着你的一切,所以它是最重要的内容,是绝对不能少的”。文学院的林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很难理解中国人大将汉语调整为选修的决定。“大学语文教育无论对谁而言都是很重要的,这样你才会懂得怎么和别人沟通,怎么更好地表达自己,懂得怎么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真实的文字保留下来,你的生活会因为沾染上文学的气息变得美好而充实。” 她认为“文学是养人的”,语文则是为文学而“服务”的,所以开设语文课程非常必要。然而,当记者采访理工科的同学们时,另一种声音则显得非常强烈。数计学院的范同学告诉记者:“大学语文完全没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完全是“高四语文”,教授内容和教法与中学没有太大区别。”在他们看来,理工科所需要的理工学术知识似乎与汉语的教育并无太大关系。“我们的发展方向是理工,又不是人文,况且我们的语文能力已经够我们用了。开成选修课就可以了,让那些想学的人去学就好了。”化工学院的兰同学说。在理工科学院,有不少的学生不仅赞同大学语文教育的“选修化”,甚至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该直接从理工科所学习的课程中取消掉。
    这两方针锋相对的观点,一边认为大学是飞驰的列车,大学语文是它奔驰的动力,而另一边则认为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因为脱离了语文教育而飞驰得更为快速。孰是?孰非?

为大学语文正名


    语文在高中学习阶段地位明显提高,那为何大学语文却逐渐成为“不受学生待见”的课程呢?究其原因,很多人对大学语文存在误解。如今大学语文教学已不仅仅是“之乎者也”,它已从原先单一的素质教育转化为通识教育。叶圣陶老先生第一次提出“语文”这一名词时解释为“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即是说:语,是为了沟通;文,是为了传承,他们共同的意义在于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为合理、顺畅。而语文能力更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极为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语文同样直接关乎人文素养的养成。有专家曾经说过,目前中国之所以拿不到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素养并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东西,大学语文可以通过国学风采的潜移默化来净化学习者的心灵,进而提升人文素养。自古希腊起,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同时兼着哲学家的名头。不论是自身学科所需的文科生,还是注重理论技术的理科生,若想追求真正的科学,语文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中国人民大学也表示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的真正原因与国际化并无直接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傅教授说“该课程的上座率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感兴趣度不高,才是大学语文日益受到高校冷淡对待的真正原因。”首先,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自中学起家长和学生们普遍认为语文是难以靠短期突击取得好成绩,升学考试也难以靠语文拉开差距。语文考试演变成一种固定模式,使其课程变得刻板、无味。其次,从教材来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可谓五花八门,有几百种甚至一千多种不等,编写思路也有很大不同。高校课本不能吸引同学们眼球,而大学教授单一的讲课方式更是不能“俘获”当今多元的新生代大学生。最后,大学语文“边缘化”的原因中,最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社会的浮躁风气。在功利化的今天,一切以经济和发展为效益,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相比金融经济专业和注重技术的理工科,在今后的就业中优势较小,尤其是现在中文系学生就业率不容乐观的现象,让语文逐渐陷入尴尬境地。

敢问路在何方


    对处于尴尬境地的大学语文而言,“变则立,不变则废”似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大学语文是必要的,但它绝对不是单一的。
    “现在大学语文背负的东西太多了,人们希望大学语文能把中学语文没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这是非常不现实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直言:“虽然学校已有很多与语文相关的选修课程,但我们认为大学语文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个人的语文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当然,老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增强学生的技能,如以小作业的形式加强理工科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刘教授看来,大学语文不应该是单纯的文学鉴赏、语言或者文化知识,而应该在综合的情况下有所侧重。对于广大理科生而言,语文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试想在选择如此之多,人际关系如此复杂的当今社会,如果没有一点文学素养或者一点除了科研之外可以倾心的余地,那是做不出奇妙的科学的。大学语文应当把兴趣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同时,我们不应当忘记“大学语文”还是“语文”, 它是一门综合课,有综合性和工具性特点。
    作为一门课程的大学汉语,最重要的应该是课程的质量,而不是课程的性质。虽然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退出汉语的必修课,但这并不等于学生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人大将单一的汉语教学,分解成了五大课程群,表面看是把对大一统的单一课程进行“肢解”,实际上为学生深造汉语,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余地。如果大学语文从一个无人愿上的可以“混”的必修课,变成一门受欢迎的精品选修课的话,那未尝不是件好事,我们最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分享到:
    
回到顶部 
福建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456次访问,全刊已有446894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