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福建师范大学校报》 - 福建师范大学

返回首页   第621期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陈宝琛的教育思想
查看:21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晚号沧趣老人,福建闽县人(今福州市)。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光绪九年(1883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自入翰林院后,与张之洞、张佩伦、宝廷等不避权贵,直言敢谏,时称“枢廷四谏官”,又称“清流党”。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荐人失察”,被降五级调用处分。谪居期间,陈宝琛在闽籍故里,锐意兴学,为福建的新式教育作了许多贡献。
    光绪二十一年(1895),陈宝琛出任福州鳌峰书院山长。翌年,与陈璧、林纾等人合作创设苍霞精舍,这是福州最早开办的新式普通教育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办以学日文为主兼学汉文的福州东文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奏定学堂章程》颁行的同时,陈宝琛等把福州东文学堂改组扩充为全闽师范学堂。
    全闽师范学堂初建时,陈宝琛任学堂的第一届监督,亲撰训联:“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培养师资力量。1906年,全闽师范学堂改名福建师范学堂。至1909年,已有简易科毕业生700人,完全科毕业生100人,大大缓解了全省小学教师紧缺的困境,对发展福建省的基础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全闽师范学堂成立后,以陈宝琛为首的学堂当局“以为小学师资已有班级足资培养,全省各府都正在创办中学,中学师资同样甚感缺乏,所以办校不久即增办优级师范”。(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清廷颁布《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设优级师范学堂,令初级师范学堂毕业生及普通中学毕业生均入焉,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即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正式成立,陈宝琛为首任学堂监督(首任校长),以陈宝琛亲撰的“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为办学宗旨,从而开启了福建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
    陈宝琛还首倡福建女子教育,1906年在全闽师范学堂附设女子师范传习所,后又在福州创办福建女子职业学堂,两校均由其妻王眉寿任监督。福建女子职业学堂扩大后,改称福建女子师范学校,著名作家谢冰心曾就读于此。
    除办学外,他还把当年“筹造铁路”的建议付诸实践。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起,他接受清政府商部委派,总办福建铁路,筹办起一段漳厦的铁路,光绪三十二至三十三年(1906—1907年)间,他用半年时间到南洋群岛各地华侨中募捐和筹款集股。
    宣统元年(1909年),陈宝琛奉召回京,恢复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后任幼帝溥仪的老师,由曾任四川夔州知府福建长乐人潘炳年接任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民国元年(1912年),学堂改名为福建高等师范学校,林元乔任校长。时值还兼任福建教育总会会长职务的陈宝琛,继续关心福建新学的进程。在数十年的办学生涯中,陈宝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
    (一)“崇实学以励人才”。陈宝琛主张要讲求有用之学,反对空谈之风,提倡“行己以有耻为质,读书以有用为程”。主张“崇实学以励人才”。他指出:只要“屏黜空言”,就能“风气日开,人才辈出”。这种反对空谈,主张实学,强调学以致用,培养有用人才的观点,对当时的科举制度,是一种巨大进步。他注重办普通中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还着力于办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不但加强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重视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办学实践中,他特别强调,强调要设立实用课程,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以培养有实际才能的学生。如要求普通中小学开设农工商业、会计、裁缝、手工等课程,师范学校设立附属中小学,职业学校设置实习工场和农场,等等。他以求实的办学作风和精干的组织才能,为福建省培养了数以干计的有用之才。
    (二)主张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他主张积极办洋务,认为办洋务可以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移植到中国。他主张办洋务应以造铁路为先。最重要的是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并亲自创办了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留学教育,派出留学生,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不遗余力。
    (三)注重师范教育。陈宝琛提出“兴学育才”是兴“新式之学”,育“有用之才”。但新学与旧式书院、儒学不同,必须开设算学、理化、史地、教育学等系列近代课程。这些课程是中国儒师们从未见过的知识,当然谈不上充任这些课程的教师了。所以,兴办新学的紧迫问题是培养新式教师,师资成了新学成败的关键。陈宝琛认为,“师资根基在于师范”,必须首先举办培养师资的师范学堂。
    (四)加强学校管理。陈宝琛借鉴日本的办学模式,按近代学校要求健全学校管理机制。并多方筹措办学经费。除了政府拨款之外,他采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早在福州东文学堂时期,他就亲自出马向绅士、商贾及其他殷实之家募捐。多种渠道培养和选聘教师,组建自己的师资队伍。制订比较完善校规校纪。由于学规严谨,纪律严明,学校优等生辈出,为福建培养了众多品学兼优的人才。
    陈宝琛主张崇实学以励人才,提倡东西方文化交流,为福建近代教育理念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产生深远的影响。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福建省的中初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依靠原全闽师范学堂、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及其后的师范学校毕业生。其中优级师范学堂的毕业生和留学生,在福建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为福建各类中等学校的兴办和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汪征鲁等主编:《福建师范大学校史》(上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
方宝川等主编:《世纪回眸—福建师范大学老照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
唐文基等主编:《陈宝琛与中国近代社会》,陈宝琛教育基金筹委会,1997年。
庄明水:《福建近代教育的奠基人—陈宝琛教育思想探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分享到:
    
回到顶部 
福建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966次访问,全刊已有447454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