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福建师范大学校报》 - 福建师范大学

返回首页   第593期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文学筑梦 青春起航
——文学院构建文学创作育人新载体

查看:148   

    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立足专业特色,大力开展文学创作,创立“文艺工作坊”,打造文化品牌的“五个结合”体系,促进文学全面繁荣发展。这一工作得到了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李书磊部长的高度肯定和亲笔批示,得到了中国青年网的全面推广,有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跨越发展。
    一、搭建三大平台,打造校园文化精品
    1.年度文学创作大赛
    自2009年文学创作大赛以来,文学院始终坚持立足专业特色,成立专家指导小组,设置专项基金,激励并指导全院学生积极创作,其中优秀作品汇编成书。目前已出版了《沉默的歌唱》《时间的剪刀》《云起在他乡》《青春的纪程》和《逐梦的流觞》五部文集,在校内外引起不小反响。五届文学创作大赛,以及依托于此的系列文艺创新实践,使文学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规模化效益。
实际上,鼓励中文专业学子进行文艺创作,是一条守正出新之道。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能力是当代中文专业学生所应有的特长,“提得起笔”、“写得一手好文章”,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与写作的习惯是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2.文学刊物《闽江》
    “北有师大《闽江》,南有厦大《鼓浪》”。创办于1958年的《闽江》,集文学性、思想性、深刻性、独创性于一身,是福建师大创刊时间最久的学生刊物。50多年来,《闽江》始终依托学生社团“闽江文学社”,坚持原创,坚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坚持定期出刊,截止目前已出刊46期。2012年,自创刊以来的各期《闽江》结集出版,取名《沙漏无言》,受到了各界人士、有关校友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其具有校园文化特色,是育人成才的好途径。
    3.左岸戏剧坊
    文学院充分发挥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学科优势,专门成立了“左岸戏剧坊”,通过开展话剧沙龙、短剧表演、剧本创作等活动来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领悟能力,提高文学创作与实践组织能力,同时也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自成立以来,每年都坚持举办全校性的话剧公演活动。2014年5月,学生自排自演的《继点·片段》代表学校参加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戏剧节,获得了组织奖、剧目奖、导演奖、表演奖、编剧奖和舞美奖等众多奖项。2015年6月6日,左岸又推出了一年一度的公演——《左岸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将400年前的经典爱情故事,用上了现代的角色与环境设定,在师生中掀起了不小的话剧热潮,福建日报、腾讯大闽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学院陈卫教授还为此即兴赋诗,给予了这一学生社团高度肯定。近期,“左岸”将带着这部新戏走进榕城中学校园,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感受到这一文化盛宴。
    二、发起“散文行动”,创立“文艺工作坊”,构筑文化品牌新高地
    1. 发起“散文行动”,创立“文艺工作坊”
在李书磊部长的关心指导下,文学院向全院学生发出倡议书,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投入20万元支持学院文化建设,在省内率先发起“散文行动”,创立“文艺工作坊”,下设创作工作室、创意工作室和戏剧工作室。
在原有的年度文学创作大赛、文学刊物《闽江》、左岸戏剧坊等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此次推出的“散文行动”更是一次文艺实践的全新尝试。2014年11月15日,文学院正式发起“散文行动”,向全院学生发出由余岱宗教授拟写的“散文行动”倡议书。
    “散文行动”倡议发出后,学院依托“文艺工作坊”,开展文学创作大赛、作家进校园、“细读”沙龙、文化创意大赛等活动,在全院学生中营造了“全民写作”的创作氛围。
    截至2015年3月,共收到文学院学生投稿726篇,其他学院投稿232篇。经过专家评审,选取了212篇优秀作品(文学院180篇,其他学院32篇)结集成两本书,由海峡书局出版,取名为福建师范大学“散文行动”优秀作品选《苔》、《看见自己》。《苔》已于今年7月出版,收录108篇散文,23万字;《看见自己》预计9月中旬出版,收录104篇,26万字。
    今年暑假,文学院师生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学研修营”,将《苔》带到了海峡对岸,与两岸文学爱好者共同分享、交流“散文行动”优秀成果。此外,还将在台湾出版“散文行动”专辑《走近 走进》一书,通过散文架起两岸文学创作交流的桥梁。
    2.依托文化产业专业建设,成立“文学院创意中心”
    2012年起,文学院开设文化产业专业,成为福建省开设文化产业本科专业的先驱。在专业建设中,开展文学院创意设计大赛,并为优秀文化创意项目提供专项资金。2014年9月,学院在省内率先推出Q版招生手册,被赞为“史上最萌招生宣传”,获得了福建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3.营造“全民写作”的创作创新氛围
    在一年一度文学创作大赛基础上,学院继续面向全校师生及校友征集优秀作品,出版创作文库《闽水泱泱》(截止目前已出版17本),营造“全民写作”的创作创新氛围,并鼓励学生到校外实践。例如,开展“走进语文特级教师”文化采风并结集出版风采录及教案;在福建省首届高校文学创作大赛中,文学院揽获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6名,佳作奖11名;在福建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征文中,获一等奖7名,二等奖4名。
    4.开展“长安谈”作家进校园活动
    文学院先后邀请林那北、林焱、陈希我、余岱宗、蔡崇达等多位作家与学生近距离对话,让学生聆听“实力派”作家们的创作历程,领略了文学魅力。
    5.树立榜样的“现场效应”
    文学院特聘教授南帆以及专任教师陈希我、余岱宗等,是国内知名的学者、作家。他们亲临授课,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例如,陈希我老师新著《我疼》首发式暨创作研讨会于2014年5月在北京举行,同年6月,该书荣获第四届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百花奖”,这些在学生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6.校友捐资设立文学创作奖励基金
    校友林勤设立“福建师大林勤文学创作与研究奖励基金”、“伯乐奖”,郭福平设立“福建师大福平诗歌创作与研究奖励基金”,奖励在文学创作研究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和老师,激发了他们的文学创作热情,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品牌“五个结合”
    文学院始终将文化品牌建设与学院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相结合,形成了人才培养和文化品牌建设的规模化效益。以建立“文艺工作坊”为契机,文学院积极推进并打造文化品牌的“五个结合”体系:
    1.推进文化品牌建设与立德树人相结合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文学院历来重视将打造文化品牌建设与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和独立思想相结合。在文化品牌建设全过程唱响青春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比如由文学院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继点·片断》,形象反映了百年师大的风雨历程,讴歌其乐育英才、为国树人的大业硕果,展现了师生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推进文化品牌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人才培养重在质量,关键在内涵建设。学院通过4项国家级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成果的示范、辐射、带动,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根据办学优势和社会需要,为培养和提升学生文学创作水平,学院不仅在专业课程设置重点开设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作名篇欣赏解读、写作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文学创作大赛的举办和优秀作品集的出版更是产生了良性的文学创作“蝴蝶效应”,校内外反响强烈。2009年以来,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文学创作大赛,成绩不俗,7人次获省级以上征文活动一等奖,10人次获省级以上征文活动二等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创作”三位一体,三元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成效在学生实践创造中得到充分印证。
    3.推进文化品牌建设与专业创新相结合
    创新是活力之源,文学院文化品牌建设坚持以强化专业创新为动力,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师生弘扬科学、独立、批判的精神,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敢于突破陈规、勇于批判质疑、敏于独辟蹊径,注重协同创新,营造争鸣碰撞、融汇交流的场景和氛围,激发学生对文艺创新实践的热情和活力。
    4.推进文化品牌建设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闽江》是文学院乃至学校文学爱好者砥砺写作技巧、建立表达自信的话语平台。在这方文学沃土上孕育了诸多芳草佳木:原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周涛少将、福建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吴凤章,福建省社科院党组书记吴彦富,郑锹等一批高校领导,著名作家陈章武、福州市文联原主席陈章汉,陈志汉等一批地市文联负责人,陈瑞统等一批全国作协会员,徐金凤等一批大学教授、著名诗人,《生活创造》杂志社社长蒋庆丰,“百花文艺奖”获得者、青年作家陈希我,“冯牧文学奖”获得者、青年评论家谢有顺等,都曾任《闽江》的主编、编委。大批人才从《闽江》出发,在不同年代、不同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已经或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文化育人的功用和价值。
    5.推进文化品牌建设与闽台交流相结合
    近年来,文学院致力于开展两岸文化交流。一是开设“海峡文创精英大讲堂”。每学期邀请6位两岸文创专家来校讲学,使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和闽台文化,强化文化创意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出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百年学术论丛》(第一辑)。该论丛共10部,已在台北刊发,首次印刷1000多套,其中700套赠予台湾相关学术机构和图书馆,让文学院的学术交流走向海峡对岸,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15年将继续推进《学术论丛》第二辑的出版工作。三是学生文学作品在万卷楼《国文天地》杂志刊载,目前已刊载4期,其中一期为学院专号,集中刊登了学院学者剪影、学术论丛书评、学生小说专辑。在台湾结集出版学生文学创作精粹《镜子的背面》。文学院师生于7月参加“两岸榕缘·文学行脚‘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学研修营’”,并出版创作作品集,鼓励和引导全校学生参与文学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四是与台北市立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中国语文学系共同主办了“两岸中国文学研究座谈会”。两岸学者围绕中国古典诗词、古代小说、现代散文和近现代杂文研究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加强了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弘扬了中华学术传统。中新社、人民日报、福建日报、参考消息、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环球网、凤凰网、海峡都市报、东南网、福建电视台、东南卫视等媒体均作了浓墨重彩的报道,高度评价此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
                                                                                          (文学院)

分享到:
    
回到顶部 
福建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3575次访问,全刊已有4476726次访问